程大昌(1123~1195年),字泰之,徽州休宁人。南宋政治家、学者。《宋史》记载:“程大昌。十岁能属文,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。”曾任江西转运副使,擢著作佐郎,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等;绍熙五年,以龙图阁学士致仕。
当宋代的饮茶风习普及各个阶层,并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中时,嗜茶的文人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了大量的茶情茶事;程大昌的《演繁露》就是一例。《演繁露》全书共分十六卷,后有《续演繁露》六卷,又称《程氏演繁录》。全书以格物致知为宗旨,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488项;同时还记录了许多茶品、茶具、茶事活动以及鲜为人知的茶风习俗……。程大昌在谈到南宋中后期皇室和民间的茶道习俗时说:“御前赐茶,皆不用建盏,用大汤氅,色正白”;“禁中大庆贺,则用大镀金氅,以五色韵果簇酊龙凤,谓之‘绣茶’,不过悦目”。这则史料表明:南宋时,“点茶”之雅趣已让位于“绣茶”的风俗。
所谓“绣茶”的茶艺活动最初是宫廷内的秘玩。“绣茶”于时今的一些茶人来说是闻所未闻,即使在宋代“亦有专其工者,外人罕见”。程大昌不仅记录了“绣茶”,同时还介绍了“绣茶”时所使用的“大汤氅”茶具。“大汤氅”其实就是一种茶碗,它的纹饰色彩远比“兔毫”纹饰色彩更丰富多变;特点是“氅”形“氅”色。在古代,“氅”是指类似鹤或鹙鸟的羽毛。“氅鶖,鸟羽也。或从鸟作鷩。又析羽为裘衣之属”。而且,“氅”的形态是飘逸而富有动感。这说明“大汤氅”茶具的纹饰是“像鹤鹙鸟的羽毛”一样飘逸、艳丽。当时,皇宫用的是镀金汤氅,贵族阶层用的是铜氅。而程大昌在茶文中提到的“大汤氅”,应该是对装饰的绚烂多姿的深腹茶碗的真实写照。
在饮茶环境熏陶下所出现的盏托,是唐、宋时期风行的饮茶器皿;因用来托茶碗所以称为茶托,后又称茶船。盏托虽不见于《茶经》,但在程大昌《演繁露》中,却是记录了盏托在唐时因饮茶而兴的史实。“托始于唐,前代无有也。崔宁女饮茶,病盏热烫指,取楪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,置盏于蜡,无所倾倒,因命工髹漆为之。宁喜其为,名之曰托,遂行于世。”所以,有学者在论证“供御”、“进盏”的鼎盛时期及进贡宫廷的史实时,就是将程大昌《演繁露》所记载的资料作为征引。程大昌一生也深受茶风影响,他嗜茶品茗并讲究用水;这在他的《浣溪沙》词中有充分的表现;“水递迢迢到日边,清甘夸说与茶便,谁知绝品了非泉……”从徽州茶乡走出去的程大昌,虽然没有为故乡的家园茶写词作赋;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茶文献史料。
无茶无“清风”,有茶必生“两腋”。以“两腋清风”作为写茶诗的基调,发轫于卢仝《七碗茶歌》;当封建社会官僚横行,而茶人有归隐之心并期冀走进“两腋清风”的精神世界时,就有了遇茶必写“两腋清风”之势;其中况味着实耐人寻味。而程大昌的“旋挹天花融湩液,净无土脉污芳鲜;乞召两腋作飞仙。”也似乎是想走向“乘清风欲归去”的人生蓬莱仙境,从而得到一种内心世界和精神的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