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文炽(约1775~1860),字亮如,徽州婺源官桥人。官桥村位于两溪交合处,初名乔川,后因村头建桥合拢时,一官坐轿从桥上经过,故被村民称为“官桥”;后又以桥名作为村名。桥上石刻碑文记载:古桥是由一位姓詹的信士所建,落款为清同治六年,部分文字已难以辨认。官桥是一个有着数百户人家的古村落,其中大多数人以农田、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。
关于朱文炽的文字记录不多,光绪年间《婺源县志》第35卷载:朱文炽“性古直,尝鬻茶珠江,猗市期,交易文契,炽必书陈茶两字,以示不欺。牙侩力劝更换,坚执不移。屯滞二十馀载,亏耗数万金,卒无怨悔。”清代时期,徽州婺源茶商主要经营外销茶,茶叶在县城装船运到鄱阳湖转入赣江,自赣州到广东南雄州、韶州江运到广州,一路颠簸,十分艰辛。内销茶则运往南昌、汉口及北方各地,不少人还在上海、汉口设栈开店,经营非常活跃。朱文炽就曾在珠江设肆卖茶二十余载,并始终力行“职虽为利,非义不可取也”、“宁可失利,不能失义”的商业信条。有一年,朱文炽贩了一批新茶到广州去卖,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难,长途跋涉难于控制时间,他带去的大量茶叶错过了大宗交易的最佳时机。尽管新茶已成了陈茶,他依然找到牙行,因为茶叶多是通过这些中间商批量销售给当地的零售商。往常茶叶批发,都是牙商写文契定价格拍板定音,任他们吹得天花乱坠。当时,徽州茶叶在广州很有名气,茶叶销得多,牙商抽取的佣金也多。这一次朱文炽却是非常谨慎,批发茶叶都自己写文契,还一次次写上“陈茶”二字。牙商大惑不解,也一次次劝他不要注明陈茶,说去掉这两个字就可以卖好价钱。朱文炽还是固执己见。有几次,牙商干脆自己写文契,悄悄把“陈茶”两个字去掉。没想朱文炽一看,却大声说:“不!‘陈茶’二字不能去!是陈茶就是陈茶,我们把话讲明,以示不欺。”牙商傻眼了。就问朱文炽“你这样做,是不让我们赚钱!”朱文炽解释说:“不是不让赚钱,是不能昧着良心赚不义之财。”牙商实在不明白,这茶商怎么这样做生意?其实,这就是徽州茶商的领先之道。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的精神,使得朱文炽在商界赢得了极高的信誉;每年新茶上市,他的茶叶总是独领风骚……就这样,朱文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,最终成了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;因此,官桥村里人都称他为“朱百万”。可以说,徽州茶商不仅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,重要的是有着诚信为本的儒商思想,朱文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
朱文炽发财以后“雅爱彝鼎及金石文字,积盈箱箧”;但是他仍然热心公益;“在粤日久,而同乡族殁者,多不能归葬,爰邀同志捐赀集会,立归原堂,限五年舁柩给赀,自是无枯骸弃外者”。以“鬻茶珠江”而致富的朱文炽,不仅参与建造义冢;还两次襄助军需数百金。朱文炽与清庭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交情甚厚,他请曹振镛写了一幅楹联挂在祠堂里,联文是:“承先哲之仪型作室构堂水绕山环宗地脉,启后坤之俊秀知书识礼蛟腾凤起唤人文”。今天读来、思之,仍然是颇有意味……